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2014年高考报考指南: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附表)
2014-05-27
关注掌上高考


  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政治学科的是怎样一门学科,有志于报考政治学的高考生们可以详细了解一下。

  【名家谈学科】

  建构良善国家:政治学的使命

  就历史而言,政治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之所以古老,是因为人类对政治有一种内在的需求,这种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秩序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由此,政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有序而安全的环境之中。有序而安全的环境是人得以延续生命和创造财富的基本前提与条件,而为了创造这种社会环境,人类便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品——国家。国家在出现之后,便开始通过确立公共权力来建构秩序和保障安全,从而创造社会的进步和保护每一个成员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政治学研究的使命,就是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有序、安全的共同体,也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良善的国家,使其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概括而言,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如何构成、如何治理以及如何避免失败的学科。

  同时,当今的国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而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就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外部主题。因此,除了内部治理之外,政治学还要研究国家外部关系的建构,于是便就有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所以,政治学一方面要考虑国家所辖范围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社会的秩序建构等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学是围绕着治理和创造公共利益的秩序来展开的。

  智慧与交融:中国政治学的历程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从古至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古代没有政治学,但有一套政治理论,这套理论演绎出了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中国治国智慧。大致而言,中国有两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智慧,一种是治国智慧,一种是基于天人合一观念而形成的生活智慧。从今天来看,中国的治国智慧虽然没有学科化,或者说哲学化、学术化,但这些智慧所闪耀的光芒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的智慧,“为政以德”“君子中庸”,是孔子的智慧,以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治国原则,都可以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找到相应的论证,可以说,这些原则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通则。正因如此,中国才建立起了古典的政治文明,并且使这个国家的文明在几千年中得以延续,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而言,中国人拥有政治建构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当历史进入近代,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政治开始转型。这种转型的重要使命,就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现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建构以民主共和为特征的现代政治,由此也开始引入现代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思维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政治学也随着中国探索现代政治体系和规律的进程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而且在近代政治学的学科体系确立之后,中国就开始用这套体系来培养政府管理者和政治家。

  新中国建立之后,整个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学被并入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研究之中,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大系统中,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被简单化、概念化和意识形态化了。“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进行了反思,其中最基本的考虑就是,既然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就应当用现代的政治体系来治理这个国家和规划这个社会。因此他提出,要尽快恢复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在内的一些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现在看来,邓小平所提倡恢复的这些学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既具备现代意识又拥有科学依据,而政治学也为中国的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知识体系的支撑。因此,中国政治学发展到今天,是与中国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政治学对国家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实际上给政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政治学的关注焦点,需要从宏观的政体建构和治国安排等问题,进入到中观的治理体系的建构、基础制度的完善和治理程序的规划等问题上来;而且还需要通过这种治理体系的建构,来解决中国国家建设必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使制度定型,如何使民主制度化和法治化,如何使权力变成规范的权力,如何使每个公民承载现代国家的发展,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要求政治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具科学的精神,更有国际化的眼光,同时也更接中国的地气。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5-03-12
中国教育在线 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