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源
    2020-10-27
    光明日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给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中央美育精神,需要我们改进美育工作,如艺考中出现的应试倾向,也需要我们发展新时代美育的理论和实践。

      艺考出现应试倾向

      美育对于青年学子身心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美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组成的艺术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让感受美、认识美成为可能,更是拉近了和美的距离,让创造美、成为美得以实现。不仅如此,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又为学生的升学打开了一扇大门——艺考。恢复高考以来的四十余年,无数怀揣艺术梦想的青年学子通过艺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近年来,艺考热可谓是高烧不退,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艺术类专业考生的人数和比例居高不下。不光是热度,更是出现了一些怪象甚至乱象,艺术类专业考生长期脱离高中正常教学、天价培训班、“包过”班等等。艺考逐渐出现了应试倾向,对文化成绩偏低的考生而言由于艺考“易考”而受到热捧,继而发展为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益”考。

      面对如此种种,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非常坚决,政策举措纷纷出台。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要求、压缩校考规模、严格规范考试组织,都在传递信号和明确导向,艺考热的高烧必须得退,应试化的美育必须回归。

      让艺考报考回归理性

      近年来我国艺考生报考人数已突破百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人为基数,相当于每十个高考生中就有一名艺考生。以湖南省为例,2019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49.9万人,其中美术类考生2.2万人,音乐舞蹈类考生1.3万人,艺术类报考总人数4.7万人,占比9.42%。在如此高的报考比例之下,艺术类考生的整体录取情况却远不及普通文理科。由于文化成绩偏低被引导、误导甚至诱导参加艺考的学生,其实大多数最终并未能如愿,只是多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艺考经历以及虚无缥缈的艺术梦想。另外,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在大学科门类的就业率排序中,艺术学连续三年列倒数第三,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中,绘画、音乐表演分别连续两年和三年上榜。

      报考异常火爆,招生录取率低,就业前景堪忧,供需矛盾重重。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招生计划与艺考生升学需求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与岗位提供的矛盾。这样的现实情况与艺考的热度是完全不相匹配的,需要考生和家长冷静思考,认清形势,准确的评估是不是适合、有没有必要参加艺考,而不是盲目跟风、赶时髦。当回归了理性,艺考生报考数量的减少并不会影响整体生源的素质,沉淀下来坚持选择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大多是真正有基础、有兴趣、有潜力,适合艺术类专业学习并且有志于毕生从事艺术相关工作。

      让艺考生回归高中课堂

      为了备战艺考,各类“强化班”“精品班”应运而生,艺考生短则数月,长则经年的脱离高中正常教学,投身艺考培训,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不菲的培训费用。考生敢于长期脱离正常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出自对培训效果的盲目信任与追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受到所在高中在正常教学方面的约束与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如实记录。长期在外培训自然会造成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缺失,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对高中正常教学予以保证,需要高校在艺术类专业的人才选拔中探讨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倒逼艺考生回归到高中的课堂。

      让学生回归课堂,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很多学生选择参加艺考是由于文化成绩偏低而想走捷径,而从部分高校制定的录取原则也能看出,艺术类专业拔尖的考生必然文化成绩欠佳,故而降低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突出对专业的要求。正是由来已久的这一导向,让艺考生过早地放弃文化学习,并不是他们学不好,而且不需要学好的导向使然,惰性随之而来。以至于形成了文化成绩不好就学艺术、艺术专业拔尖不需要学文化的思维定式。其实,越是顶尖的艺术学府,越应重视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考查。当这一导向牢固树立后,自然将会进入另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未来选拔和培养更多的“大师”“大家”自然可期。

      让艺术类人才选拔回归本源

      艺考是要选拔一批具有艺术素养、具备艺术表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考什么和怎样考是关键。当下艺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应试教育在艺考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考试本身的应试倾向,造成的盲目跟风和追捧的艺考热,使得培训、中介机构穿行其间。我们必须对考试内容、考核形式进行思考和变革,在艺术类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中寻找平衡点。

      一方面,要提高艺术类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艺术类人才选拔确有其特殊性,主观评判成分较大,标准不一。但这不妨碍我们找到和设计出针对各个艺术门类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目前艺术类人才选拔中对美术类考生素描、速写、色彩和设计等,音乐类舞蹈类考生的演唱、演奏和表演等,大都是对考生基本功的考查,但单纯的技法远远不能全面评价考生的艺术素养,更说不上对发展潜力的预判。可喜的是有些高校正在进行尝试,如中国美术学院就创新地采用古诗词作画。我们要注重对考生艺术史论、文学素养、作品赏析以及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的综合考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对考生一贯的艺术实践记录,构建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评价体系。突发的疫情给艺术类人才选拔提出了挑战,人员聚集的线下考核被线上提交初审作品、在线考核等形式代替,也对选拔模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类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影响公平性的最大因素其实就是各种“潜规则”“利益链”,要打破利益樊篱,光凭教育主管部门恐怕还远远不够。需要法律、制度保障的刚性约束,需要相关群体的道德自觉、舆论的监督、全社会的参与。艺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考的范畴。艺考分统考和校考,统考一般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校考由招生高校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省级统考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取消校考承认各省统考成绩,这样就对统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级艺术类统考应充分对接和适应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通过省际互派评委、细化专业考核门类、提高成绩区分度等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考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当没有了利益的牵绊,公平性必然能得到保障,也就能充分体现艺术评审的专业水准和艺术良知。

      当艺术教育不再成为应试的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出美育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中的时代使命。

      (作者:田 野,系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6
      北京考试报 2021-05-14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5-14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5-14